您好,欢迎访问上海科杰节能环保科技公司!
全国咨询热线+86 02120256888
上海科杰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原创明朝到底有没有守城王?每一代皇帝驾崩时,京师内都有哪些亲王?
发布时间:2025-09-01 20:17浏览次数:

前言: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七月初七,明世宗朱厚熜正在处理大臣们送来的“奏章”。这一天的工作对他来说并不特殊,已经习惯了长时间的政务处理。他对这些文书的内容几乎没有表情,内心也早已历练成铁打般的坚韧。然而,这一次不同。面对一封特别的上报,他的神情越来越严峻,最终爆发出了极大的怒火,命令法司将行人司司正薛侃带到午门前,严加审讯,誓要查出背后指使的人。薛侃是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的进士,也是王阳明心学的门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激怒了皇帝,导致如此激烈的反应呢?我们来看薛侃在奏章中的这段话:

“乞查覆旧典,于亲藩中择其亲而贤者,迎取一人入京为守城王,选端人正士为辅导。他日东宫生长,其为辅王亦不可缺。如有以次皇子,则仍出封大国。”——《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八》

当时,明世宗即位十年,尚未有子嗣。皇帝一心渴望继承人,因此他将薛侃的奏章视作一种对自己无法生育的讽刺。朱厚熜本身就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皇位,代替无嗣的堂兄武宗朱厚照继位。为了生父的地位,他甚至在朝堂上与百官发生过“大礼议”的争论。因此,看到“守城王”一词后,朱厚熜的怒火立刻被点燃,他坚信这是有意针对自己的无嗣之事。皇帝想不通的是,薛侃为何要提出这么敏感的话题,背后究竟是谁在捣鬼?但究竟“守城王”是什么?明朝真的存在这种职务吗?

所谓“守城王”按笔者理解,是指在明朝初期,皇帝出征时,负责留守京师的亲王。例如,明宣宗朱瞻基出征时的郑王朱瞻埈,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时的郕王朱祁钰。其实,在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武宗朱厚照计划出巡边关时,朝中已有一番激烈讨论,许多人反对他外出,认为京师空虚,若皇帝出征,无法有人监国。直言不讳的言辞甚至提到了“土木堡之变”作为警示。

当时巡按直隶御史张钦曾上奏指出:“英宗若不听从大臣的建议自出亲征,定会步其后尘,局势会如当年土木堡之变般危急。”——《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一》

尽管“守城王”一词未见于正史,但通过明朝历史来看,确实有类似的职责存在。我们从朱元璋开国时期开始,仔细梳理一下这一传统的根源。

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即位为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此之前,他立下的继承制度便明确了太子制度的核心地位:当皇帝出征时,由太子监国。而朱元璋一方面封自己的子女为王,另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那些年纪尚幼的亲王们虽然已经封国,但由于未及成人,也无法担任所谓的“守城王”角色。

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的继承人制度不断调整。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太祖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然而,皇帝刚刚登基不久,就因削藩而引发了燕王朱棣的叛乱,史称靖难之役。这场战斗不仅导致了亲王们地位的变化,还让“守城王”的角色逐渐浮出水面。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称帝,开始更为频繁地外出亲征。许多朝廷大事都交给监国太子朱高炽处理。即便如此,朱棣还是有自己的信任体系。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他去世时,京师的亲王仅有岷王朱楩和赵王朱高燧等几位。

经过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守城王的职务并非一种固定的制度。它常常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变动。正如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出征时,他选择了让郑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监国,然而,这个职位权力有限,基本不涉及军国大事。而到了宣宗驾崩时(公元1435年),在京的亲王仅剩下越王和卫王。

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中,所谓的“守城王”职务其实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而是一个临时的安排,通常是为了应对特殊的政治局面。特别是当皇帝外出征战,或是当时皇帝还未立太子时,监国的职责就由一位亲王来承担。

结语:从明朝的历朝制度来看,所谓的“守城王”并非一个固定存在的职位,而是因时而变的权宜之计。虽然在某些特殊时期,亲王被要求留守京师,但这并不是一个长期的安排。正如英宗在“土木堡之变”后将郕王推上监国之位一样,这一做法对后世的皇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嘉靖年间的朱厚熜,在看到“守城王”的建议时,心中立即产生了不安,因为他刚刚平定了宁王之乱。经过这一事件,他更加确信,自己必须彻底根除这种潜在的威胁。由此可见,嘉靖皇帝的愤怒并非无端,而是基于对过去权力斗争的深刻记忆。他的强烈反应,标志着“守城王”在大明王朝中的彻底消亡。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02120256888
  • · 专业的设计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