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人是情感动物,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法官其实也是普通人,只是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日常是以一颗理智中立的心,听世间悲欢,辨真相谎言。工作中的他们始终将情绪与感受深藏,待夜幕落下,他们将法袍褪去,坐在寂静的办公室中撰文理卷之余,回想起近期的所见所闻,常会顿生一番感悟,不吐不快,这就是《法庭?五味瓶》栏目的由来。
本号正陆续推出《法庭?五味瓶》系列文章,为您讲述鲜为人知的法官办案故事,以细致笔墨描绘心路历程,带您体验法院人的甜酸苦辣咸。


刘家强
锡山法院
安镇法庭副庭长
一级法官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
“不去!我们不去养老院!” 一听到“养老院”三个字,倪奶奶的情绪蓦地激动起来,我立马打住话头,转而和她唠起家常……
今年初,八十多岁的倪奶奶和老伴儿王爷爷步履蹒跚地来到法庭,要求两个儿子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并承担生活费和医疗费。
原来,倪奶奶老两口一直住在村里的老宅内。近几年,老宅年久失修,面临拆迁,吃水用电多有不便,邻居陆陆续续搬走了,倪奶奶的两个儿子也先后搬到村里安置的别墅内。老两口本想找儿子协商养老问题,奈何大儿子早年因家里财产矛盾与弟弟甚至父母都产生了嫌隙,不愿意协商;而小儿子并不反对照顾父母,但要求大哥说清具体的赡养方案,必须由两人共同分担。
两位老人的住处阴暗潮湿、外墙破损,实在不宜居住。我与倪奶奶商量,看能不能让两个儿子出钱给他们住到养老院去,却遭到倪奶奶的强烈反对——原来,王爷爷身体不好,倪奶奶担心住到养老院后王爷爷无法得到妥善的照料。
老人家一旦认准的事便不容易解释,那为他们租一个舒适的房子呢?询问几家房屋中介机构后,却都说房东不愿将房子租给高龄老人。
判两个儿子付钱容易,但判了之后呢?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兜兜转转,还是要从那些“老账”入手。
面对两个儿子推诿和抗拒的态度,我改变了策略,先是向倪奶奶和小儿子了解当年的财产矛盾的情况,然后通知倪奶奶和儿子儿媳到庭。我详细告知被告,倪奶奶老两口如今的处境,表示既然两个儿子现在都不愿照顾老人,法院准备联系协调能够提供给老人长住的宾馆。至于住宾馆的费用,当然会比养老院和租房子贵得多,老两口负担不起的,就需要两个儿子均担了。
听到我的方案,倪奶奶犹豫了,虽说是儿子出钱,但毕竟不是一笔小开支,看得出她还是在心疼孩子。大儿媳虽然大着嗓门说“住宾馆就住宾馆,老二家也得出钱”,但我隐约感觉到她的底气有些不足。小儿子则表示,自己没说不养父母,只是希望和大哥家一起。
这时,我感觉突破口已经打开了,便主动提起了当年的财产矛盾,让倪奶奶趁着这个机会把前因后果说清讲透。随着倪奶奶的回忆,大家逐渐安静下来,好像明白了,这中间果然有误会。
解释清楚后,我又说出了他们的顾虑:这个事情这么拖下去,一方面要承担巨额且不必要的费用,一方面亲戚朋友、儿子孙子也都会看在眼里,以后他们怎么说、怎么做?
一周后,倪奶奶的大儿媳联系我,希望法院可以做一做调解工作。我询问了她的想法以后,在倪奶奶和两个儿子之间进行了几轮协商,两个儿子最终都表示愿意轮流照看父母,并就医药费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老人赡养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情感问题。矛盾的根源可能是一次年代久远的争吵,是日积月累的隔阂,是给钱了事或亲手照料的分歧,又或是两代人间养老理念的冲突……在基层法庭,赡养案件的调解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这是客观情况,也是主观选择,因为我知道,很多问题尤其是家庭内的问题,不是“判决”能够“解决”的。
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背景下,老人赡养方面的各类新问题、新情况会不断出现,比如购买社会化服务的价格与子女经济能力的矛盾,多重养老保障体系下的经济纠纷等等。我想,未来越来越需要我们法官怀着“当我老了,头发白了”的共情能力和理性判断,为他们找到合理适宜的个性化答案。
来源:锡山法院
编辑:赵伟
审核:李思红
BREAK AW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