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看题目,《近试上张水部》,翻译过来就是:临近科考写给张水部。
张水部,指的是大诗人张籍,当时担任水部员外郎,我们熟悉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就是他的诗句。
而朱庆馀,是一名赴京赶考的士子,这首诗是他在考试之前写给张籍的一首“行卷诗”。
所谓“行卷”,指的是当时的士子在参加考试之前,把自己平时写的诗文呈送给名人,希望他能在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那里多多美言。
朱庆馀当时“行卷”的对象,就是水部员外郎张籍,在这首“行卷诗”里,他以一位即将面对公婆的新嫁娘自比,小心翼翼地向张籍征求意见,把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士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大考面前的那种不安和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很快,张籍就给朱庆馀回赠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得也很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他在诗中,把朱庆馀比作一位新妆得体、明艳动人、歌喉婉转的采菱女子,巧妙地回答了朱庆馀的问题,打消了他的顾虑。
后来,朱庆馀果然进士及第,并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他与张籍之间的诗作酬唱也堪称“珠联璧合”,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坛佳话。
除了“张敞画眉”,历史上也有不少与妆容相关的典故。《太平御览》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叫寿阳公主,有一年“人日”——也就是大年初七,在章含殿檐下小睡,有一朵梅花飘落在她的前额,竟然挥之不去。宫女们都觉得很新奇,纷纷仿效,于是就形成了著名的“梅花妆”。
元代画家曾经画过一幅《梅花仕女图》,描绘的大概就是寿阳公主的故事。

▲《梅花仕女图》元 佚名
绢本设色 131.4cm×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一树白梅开得正好,树下山石挺秀、水仙飘香,一位身姿曼妙、长裙飘逸的女子站在梅树之下,手捧着一面铜镜整理妆容。

她鬓发如云、头戴珠翠,面容姣好、略施粉黛,眉心不偏不倚,装点着一朵五出的白梅,越发衬托得她娇俏婉约、清丽不俗。

全画用笔细致、敷彩典雅,仕女面容精致、肌理细腻、骨肉匀称、衣纹流畅,显得窈窕而典雅。

而点景的梅花、山石和水仙看似并不经意,但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仕女的气质。


整幅画看起来高度统一,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在近年来偶然发现,这幅画中人物和背景的绢底纹理有细微的差别,似乎并不是出自同一幅绢。
仔细研究之后,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所看到的这幅画的装裱运用的是一种名叫“挖嵌”的技巧,也就是说,画中的仕女是从另一幅画中剪裁下来,重新嵌入新的绢底,然后用墨线掩盖接痕,再补画出与之相配的背景,使之成为一幅新的作品。
这个操作大约发生在明代,至于原画,可能是保存不当或者画卷受损,才由工艺精湛的装裱匠人进行了“挖嵌”,重新赋予这幅画以新生,也让我们有幸能欣赏到这花落眉心、新妆悦己的万千娇媚。

原标题:《画眉拥鬓: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