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销集团旗下资源循环公司更名,看中再资环或正处于资本蓄势扩张期原创王军生态文
发布时间:2025-09-15 19:24浏览次数:
中国供销集团旗下资源循环公司更名,看中再资环或正处于资本蓄势扩张期
原创
王军
生态文明实践
2025年05月13日 06:30
山东
19人
近期,由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国再生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中再资源再生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资源”)、控股孙公司中再资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资环”,其中中再集团持有25.83%的股份,中再资源持有6.31%的股份)启动了大规模的公司更名的工商登记变更,引发市场关注。中再资环股权关系图工商登记变更明细如下:中再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再生(江苏)再生资源有限公司(25年5月7日)中再集团旗下孙公司:中再生(陕西)再生资源有限公司(25年4月29日)中再资源旗下子公司:中再生(蕲春)再生资源有限公司(25年4月17日)中再生(南昌)再生金属有限公司(25年4月21日)中再生(安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25年4月28日)中再生(宁夏)再生资源有限公司(25年4月28日)中再生(陕西)再生资源有限公司(25年4月29日)中再资环旗下子公司:中再生(南昌)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有限公司(25年4月15日)中再生(宁夏)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有限公司(25年4月21日)中再生(黄冈)资源循环有限公司(25年4月21日)中再生(绥化)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有限公司(25年4月29日)中再生(内江)资源循环有限公司(25年5月8日)中再资环旗下孙公司:中再生(唐山)环境服务有限公司(25年4月8日)中再生(清远)环境服务有限公司(25年4月25日)通过工商登记变更明确了各公司定位:中再资源专注废金属回收与汽车拆解,中再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危废处置,中再资环则整合电子废弃物拆解与产业园区固废处理。通过统一的品牌标识,旨在消除历史名称中的非核心业务元素(如 “物资”“贸易”),强化市场对其再生资源主业的认知,形成“中再生+细分领域”的品牌矩阵,减少内部竞争摩擦;同时弱化地方属性,强化“中再生”母品牌背书。“中再生” 品牌更符合国际通行的命名规则,强化员工文化认同,有利于资产证券化。本文从更名的现象切入,结合公司战略聚焦、政策驱动、资本运作维度,清晰观察到中再资环或正处于蓄势扩张的资本战略窗口期。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与业务重构,也是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更映国家战略导向与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度契合。一、战略聚焦是资本运作的前奏股东资产整合动态明确公司近期密集更名,表面是名称调整,实则是战略聚焦的体现。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强化核心板块,公司正为资本运作扫清障碍。控股股东中再集团近期加速资产整合,2024 年 12 月集中划转洛阳、盐城、安徽等地的汽车拆解企业至中再资源名下,形成年拆解产能 22.5 万辆的资产包。中再资源注册资本从 3.31 亿元增至 9.31 亿元,资产质量显著提升,具备打包注入的基础。汽车拆解业务作为中再集团核心资产,注入后可快速提升公司市场份额,抢占行业整合先机。此外,新能源电池拆解等新兴业务的注入,有助于公司抓住 “双碳” 政策下的增长机遇,形成业务协同。历史资本运作经验中再资环历史上曾通过借壳重组完成战略转型,具备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尽管 2018 年高溢价收购中再环服引发争议,但近年资产整合更注重了业务协同和资产质量(如剥离亏损资产、聚焦核心拆解业务),降低利益输送风险。在当前监管环境鼓励并购重组前提下,尤其是符合国家战略的绿色产业项目,资本扩张的政策窗口利好。二、政策驱动是资源循环产业扩张的核心引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构成资源循环产业扩张的底层逻辑,中再生品牌覆盖的产业将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共同承担国家双兜底的保障功能,推动城乡资源循环网络建设,助力 “无废城市” 与 “双碳” 目标实现。顶层设计明确《“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资源循环利用产值达 5 万亿元,而 202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 2025 年初步建成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2030 年达到世界前列水平。行业趋势驱动国家《全国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五年专项规划(2024-2028 年)》明确支持通过并购扩大拆解规模,要求中再资环在 2028 年前将废电拆解量提升至 4600 万台,约占未来市场40-50%的份额。当前产能缺口需通过并购填补。目前国务院清理拖欠账款政策和“两新”政策可能改善公司现金流,为资本运作提供资金支持。资金与技术双轮驱动政策不仅提供财政补贴(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专项奖励政策),更鼓励技术创新。5月4日至7日,中再资环内部召开“家电拆解厂智能化改造实施方案”现场研讨会,符合 “智能化 + 循环经济” 的政策导向。优化资产结构与盈利能力股东旗下汽车拆解企业多为盈利资产,注入后可改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