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检测水平,强化检验手法和目光的一致性,减少检测实验室之间的差异,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山羊绒专业委员会组织了第五次全国绒毛纤维比对试验。本次对比试验在原有绒毛纤维含量比对试验基础上,增加了无毛绒长度、含粗比对试验,以期通过深入解析比对试验结果、现场观摩检验操作过程、分享检测前沿技术,助力企业科学使用原料,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我国羊绒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毛绒纤维检测技术复杂、专业性强。近年来,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举办的毛绒纤维比对,强化了检验手法、目光的一致性,减少了实验室间的差异,分享前沿检测技术,促进了行业整体检测水平的提升。” 王莉表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乃至全球优质山羊绒原料主产区,也是最大的山羊绒制品深加工和出口区,拥有从产品开发、生产到终端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全区年产羊毛13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立足毛绒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发挥检验检测优势,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水平。以制度革新推动产业转型,从推广公证检验制度、推行绒山羊纤维细度动态监测和标准化养殖等方面,推动毛绒纤维全产业链变革,促进毛绒产业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以科研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以标准制定、快速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研发等为重点创新突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刘家强表示,第五届全国绒毛纤维比对试验自今年4月9日启动以来,得到全国41家检测机构和企业实验室的踊跃参与,经过工作组近半年紧张忙碌的工作,顺利完成检测结果的汇总分析,9月底已发布《2021年绒毛纤维含量及无毛绒长度和含粗比对试验分析报告》。这项活动自2016年举办以来,累计共有216家次机构和企业参加比对,参与培训与交流达600人次。刘家强说:“多年来,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践行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的宗旨,与毛纺业界人士共同致力于提高我国毛纺技术应用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努力构建‘从羊身上到人身上’的完整产业链条,共同促进毛纺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一步,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将把比对试验的工作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与业内人士共同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交流环节,来自毛纺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技术研究成果分享。
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科公司)工程师田智芳在总结前四届绒毛比对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针对第五届全国绒毛纤维比对试验的反馈结果进行讲解,并着重对样品中疑难点做具体的分析交流。她表示,试验中要准确识别各种动物纤维的典型形态特征,包括鳞片外观结构,条干均匀度,光泽度,色素分布等的能力,以备准确定并进一步定量;对于样品中存在的疑难纤维建议在制样的时候要将样品切得较长,掌握更多纤维特征信息,同时要对照标样观察、判断;遇深色样品,建议剥色处理之后再进一步定性及定量分析,或是切换显微镜的黑白镜头鉴别;建议多种鉴定方法(AI法,蛋白质法,DNA法)结合进行检测。
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科公司)副总经理庞瑞冬在对2021毛绒比对试验鉴别能力进行分析时表示,大多数实验室已基本掌握山羊绒、绵羊毛、牦牛绒、羊驼毛的定性检测,还需对照标样对单定量尤其是含有牦牛绒的混纺产品的定量进行大量练习,建议检测机构参加各类型毛绒比对试验(如毛绒比对、CCMI)和能力验证来提高鉴别水平。本次对比试验对山羊绒纤维含粗检测的比对结果基本满意,建议用仪器设备对粗毛进行细度测试,核对“眼光”,从而提高含粗检验水平。她谈到,本次手排长度结果离散很大、与排图的纤维薄厚及均匀程度有较大关联,建议后期行业检测机构多交流、多比对,统一手法,缩小差距。同时,庞瑞冬还对山羊绒领域标准进行了介绍。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很多人疑问可否实现全自动进行镜检含量测试?对于这个问题, 北京和众视野科技有限公司软件研发部经理吕欣认为,全自动镜检技术远景非常乐观,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具体实践场景中的落地问题。为此,和众视野推出了一款应用数字孪生理念的新CU系统。该系统是一种没有基于客观理化生参数的检测方法,而是基于人的主观认知而建立的一套检测方法,其实质是以人为检测为核心的检测项目,即由人借助仪器辅助来确定检测结果。新CU系统以人为检测核心,不只是一台仪器,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拥有高度自动化的辅助检测能力、对整个测试过程的编辑能力、镜检项目的专业服务能力,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力投入,用于加急测试。
天然纤维的分析一直是纺织行业最大挑战之一,传统检测方法是由专家通过光学显微镜来鉴别,而检测结果取决于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容易造成结果可靠性的降低。兰波(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开发的智能化纤维检测技术可消除人为鉴定的主观性,使结果更稳定客观,从而优化纤维的检测流程。“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提升,数据库样本数量、来源、品种不断增加,纤维提取根数不断上升,羊毛羊绒鉴别算法准确性不断提升,产品功能不断丰富,产品使用流程不断优化,得到了鄂尔多斯、康赛妮、广检集团、intertek天祥集团、SGS的应用。”兰波科技研发经理陈皓说。
武汉纺织大学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唐文杨介绍了利用髓质空化法鉴别羊毛羊绒纤维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通过设定程序进行检测,无需人为监管,且只需小倍率SEM检测,对检测人员要求不高;成本较低,管式炉设备价格经济,经久耐用,对SEM设备的精度要求不高,可节约测试成本;快速高效,一台管式炉可同时热处理多个样品;适用性强,可鉴别多种动物性纤维,如山羊绒/绵羊毛,牦牛绒/牦牛毛,及其他动物纤维,还可用于定性判别羊毛纤维的成熟程度及其品质。
新疆天通兴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国家一级纤检师郑天健介绍了一款全天候便携式绒毛纤维检测仪,该仪器可用于细度、长度、出绒率、短绒率、舒适度的快速检测,拥有几项颠覆性技术:如不需要恒温恒湿环境,无论是实验室还是户外,都可进行检测,实现了全天候检测;每份样品检测速度仅需40秒,细度长度可一次完成,检测速度比普通检测技术提高1000倍,检测成本下降60倍;不需要样品前处理;检测精度<0.22微米;普通农牧民也可操作使用,进而打开畜牧、育种、贸易、加工等新市场。从总体看,该技术具有快、准、稳、省、净的特点。
康赛妮集团原料检验主任薛娟丽介绍了鉴别毛绒纤维的心得体会。她认为,分梳绒的品质检测要有标准的纤维检测试验室、先进的测试仪器、省级工匠级的测试人员、严密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操作方法。康赛妮非常重视行业组织的各种技术交流活动,尤其是每年都参加 “绒毛纤维含量比对试验”,通过培训,公司毛绒纤维的鉴别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康赛妮还经常举办羊绒测试比武,提升测试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对促进行业技术交流也大力支持,对引导羊绒行业检验技术人员学习标准、钻研技术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羊绒品质提升。薛娟丽现场用实际案例分享了鉴别毛绒纤维的经验。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山羊绒专业委员会主任、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绒纺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友对以上专家介绍的新技术、新仪器的先进性进行了肯定和点评,并指出,绒毛比对实验及检测技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五届,本届在保持原有特种动物纤维含量比对的基础上,增加了无毛绒长度、含粗的比对及长度检测的现场观摩,统一了检测眼光和手法,提高了无毛绒检测水平。未来,中毛协山羊绒专业委员会还将继续举办类似的研讨会、交流会,为行业检测人员、研发人员搭建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整个行业的检测水平。
交流会期间,全体与会人员观摩了无毛绒手排长度试验操作。大家纷纷对这种精细的操作工艺表示赞赏。
在现场答疑环节, 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科公司)副总经理庞瑞冬、工程师田智芳,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高级技工王芳等3位专家对与会代表带来的样品进行了现场检测分析,并对与会代表在日常检验中遇到的绒毛染色脱色、特种动物纤维比对、染色前后细度变化规律等疑难问题进行了现场答疑。
与会代表参观 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实验室。
与会代表现场检测带来的绒毛疑难鉴别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