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所长李博洋表示,纺织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管理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深入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工程、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产业转移布局优化工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工程、高水平开放发展工程、纺织名品方阵打造工程等六大工程,推动纺织工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刘丹主持会议
装备升级 从智能和绿色入手
“当前形势下,毛纺行业应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建设,从而提升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孙以泽针对当前毛纺织关键设备存在的“卡脖子”技术,从设备管理、工艺管理、生产管理、能源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物料管理等角度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实施策略,并描绘了由此带来的科技创新、数字化管理、智慧运营等场景。
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蒋高明同与会者分享了其团队研究的羊毛经编、纬编、横编等针织技术及其产品创新成果,并指出羊毛针织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未来羊毛针织技术将深度融合新兴科技,以创新驱动产品升级;二是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羊毛针织行业将加快智能化升级步伐;三是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羊毛针织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四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羊毛针织产品将更加注重设计与定制化服务。
多元发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围绕科技创新,多位来自毛纺织行业一线的掌舵者从多个角度为企业构建新质生产力提出了建议。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刘家强主持论坛。
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澳”)总经理华新忠表示,“新澳数字化建设整个过程大致分三步。第一步是自动化;第二步是数字化;第三步是自动化加数字化的结合,形成数智化。这其中,规划最重要。新澳较早启动数字化建设,由于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摸索前行。”
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毛”)董事长徐导认为,纺织行业存在前端时尚和生产方式受标准工业化影响的割裂,为企业创新带来非常大的挑战,所以企业要找准自身定位,在追逐时尚的同时,也要沉下心来降低风险,生产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产品来。
嵊州雅戈尔毛纺织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新祥说:“针对人才断层现象,我们一方面从公司选拔一批80后、90后的接班人重点培养,另一方面从外围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设计科学薪酬体系、规划人才培养等措施留住人才,让他们有存在感、归属感、成就感。”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慈星”)董事长孙平范说:“近年来,慈星每年至少投入六七千万元资金进行研发创新。接下来,慈星还会持续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会上,舟山久意达机械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张锟、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教授陈维国、江苏垶恒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智、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河北浩丽羊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应国、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梁庆新,从装备、技术、原料应用、企业管理等产业链多个环节,介绍了相关发展经验。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与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进行合作签约。
会议还进行了“第八届全国毛纺织行业科技大会”优秀论文发布。作为优秀论文代表,东华大学教授李戎对相关论文进行了宣讲。
运行平稳 协会企业协力共进
与科技大会同期举办的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六届五次理事会上,听取和审议并通过了中毛协六届理事会 2024 年工作报告,对中毛协第六届理事会新增会员、新增理事情况和2024 年中毛协财务情况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国际可持续纺织品策略最新动态。
会上,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刘家强作中毛协六届理事会2024年工作报告。刘家强表示,面对传统产品市场乏力的困境,毛纺企业需要更注重创新赋能、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开拓多元化市场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2025年,中毛协将继续围绕国际交流与合作、行业运行分析、标准制定修订、人才培养、产业集群服务等展开一系列工作。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刘焱对中毛协第六届理事会新增会员、新增理事情况进行说明。
撰文 / 本报记者 滕卉荣
编辑 / 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