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环保装备产业作为兼具带动经济增长和应对环境问题双重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为推动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扩能、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特作此研究报告。
一、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分类、产品概述
(一)节能装备
高效节能装备和产品是指能效指标达到或优于相关国家标准1级能效等级的量产装备或终端产品。高效节能装备包括高效电动机、变压器、工业锅炉、风机、压缩机、泵、塑料机械、内燃机等。高效节能产品包括电动洗衣机、热水器、空气调节器、热泵、电冰箱、吸油烟机、燃气灶具、电饭锅、微波炉、洗碗机、空气净化器、电风扇、换气扇、显示器、智能坐便器等。
(二)环保装备
环保装备是以控制环境污染为主要目的的装备,是水污染治理装备、空气污染治理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装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装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装备的总称。除此之外,环保装备应包括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的监测控制仪表仪器,如检测仪器、压力表、流量监测装置等。
水污染治理装备包括物理法处理装备,如沉淀装置、离心分离装置、过滤装置等;化学法处理装备,如酸碱中和装置、氧化还原和消毒装置等;物理化学法处理装备,如萃取装置、吸附装置、离子交换装置等;生物法处理装备,如好氧处理装置、厌氧处理装置等;以及组合式水处理装备。空气污染治理装备包含除尘装备、除雾装备、气态污染物净化装备、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治理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装备包含输送与存储装备、分拣装备、破碎压缩装备、焚烧装备、无害化处理装备、资源再利用装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装备包含噪声控制装备,如吸声装置、隔声装置、消声装置;振动控制装备,如隔振装置、减震装置。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装备包含放射性污染防护装备、电磁波污染防护装备。
二、我国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概况
“十三五”以来,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环保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迅速提升。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所属的96个央企中,已有47个进入环保产业。与“十二五”相比,增加了40多个。大型企业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比例已接近50%。截至2022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环保装备制造在业企业约1.3万家,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在上市公司中,涉及环保领域的企业共计261家(含港股),占从业企业总数的2%。其中,主营业务为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共91家,产值约占全行业的34.1%。与此同时,一批绿色制造,规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应运而生。截至2023年8月,环保装备共有绿色制造企业28家,规范企业327家,《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装备目录》支撑单位167家,单项冠军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6家,已经初步形成以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以优势中小民营企业为集群的产业格局。
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格局凸显,70%的大型环保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沿海经济带和以长江经济带为轴的沿江省市集聚。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作为环保装备企业的主要聚集地,贡献了全行业60%的营业收入,成为行业内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策源地。地处中西部的湖南、湖北、安徽、重庆和河南等省市也逐渐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关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在部分核心城市和区域逐步形成规模效益。其中,安徽省建有一批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力争建成具有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基地。湖北省不断加大环保投资,重点发展固废处置、水处理设备制造业等领域。湖南省拥有我国最大环卫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以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利用制造为主导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重庆市是我国三大国家环保产业发展基地之一,在环保成套装备等领域具有发展优势。
重点企业介绍:
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是深交所A股主板上市公司,2022年营收122.56亿元。公司主要产品为环卫清洁装备、垃圾收转运装备、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环卫装备、大数据云智慧环卫平台、智慧服务。公司作为我国环卫装备领域的引领者,成功掌握了新能源环卫装备、智能环卫机器人、无人驾驶环卫车辆等多项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领先技术。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环保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2000年12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专注于环保、节能领域研发及应用,致力于提供综合治理系统解决方案,业务涵盖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处理、固危废处置、土壤修复及生态保护、低碳节能等领域。公司2022年营收118亿元,开发生产除尘、脱硫、脱硝、物料环保输送、电控设备等五大系列产品,产品产销量连续十余年全国同行业第一。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水务及水治理的企业,于2010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龙头股之一。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膜技术,公司开发出了系列超微滤膜产品、工业纳滤膜产品、工业反渗透膜产品、工业零排放膜产品和系列一体化产品,2022年营收86.9亿元。公司凭借集膜材料研发、膜装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和数字化水务运营两大优势,已发展为中国环保行业、水务行业标杆企业、全球领先的膜装备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之一。
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四川发展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以工业烟气治理为核心,兼顾城市环境服务、生态环境修复、低碳节能服务和资源再生利用,是以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运营服务、资本运作为一体的综合性环保服务集团,2022年营收80.32亿元。装备制造业务包括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装备及选粉、烘干等节能装备制造。
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为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成套过滤装备的企业,世界压滤机产销量第一,是压滤机龙头企业。2022年公司营收56.8亿元,产品包括压滤机整机(过滤成套装备)和配件,2022年营收占比分别为84%、16%。
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上交所上市企业,业务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主,2022年营收44.46亿元,主要产品为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自控系统等垃圾处理成套装备并设计研发新能源材料装备。
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烟气治理行业龙头企业、第一批国家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依托单位、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2002年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公司2022年营收42.84亿元,长期致力于燃煤电厂及钢铁、有色、水泥、造纸、化工、垃圾焚烧等领域的除尘、脱硫、脱硝、输灰、电气控制等环保装备。
三、国内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的环保行业产业园共有347个,分省份来看,规模以上的环保行业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山东省和广东省,三省份环保行业产业园区数量均在35个以上,占全国总量的42.36%。具体来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以江苏省最为集中,形成了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与高塍镇装备制造基地为主要载体的宜兴环保产业聚集区,以盐城环保产业园为主要载体的盐城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苏州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主要载体的南京节能环保服务业集聚区等产业聚集区。此外,北京、天津、浙江、山东等地也形成了不同规模的产业聚集。进入“十二五”以来,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在市场需求及国家政策推动下开始全面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着手打造本区域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如四川省成都市的金堂环保产业园等,现已初具成效。
环渤海地区的环保产业园数量众多,而且地域特点显著。该地区的环保产业园多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为主,从事废旧金属精加工的较少,环保装备制造类园区较少,但相关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河北香河和邯郸节能环保产业园区是以环境装备制造和环境服务为主,其中邯郸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目前的重点方向是脱硫脱硝、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环境监测装备的生产,而香河环保产业园区经营方向有些偏差,目前引进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全有家具等环境友好类企业。
长三角地区的环保产业园区数量众多,并已成规模、成气候,区域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江苏省的环保产业园区较多,主要包括江苏中新生态科技城、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和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园区等以环保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的环保产业园区,发展重点以传统的水处理、大气脱硫脱硝和固体废物处理装备为主。浙江省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也非常明显,环保产业园区(或基地)为数众多,环保装备产业已形成了诸暨电除尘器、杭州水泵及水处理装备等特色环保装备基地。
珠三角地区的环保产业园主要以环境服务产业为主,环境保护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区也蓬勃发展,未来逐渐向综合技术、研发、融资等环境综合服务平台迈进,并同时重点发展高端环保技术和产品。深圳京能科技环保工业园属于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主要以研发和制造环保装备为主,园内主要企业有深圳恒仁星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动力聚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珠海富山环保产业园区2014年通过规划建设,园区将构建和形成以环保装备和产品制造业为中心节点,以环境服务业为支撑,集环保装备与产品制造,环保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科技孵化、检测认证、工程总包、运营管理、商业商务等环境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环保产业园区。
国内部分环保产业园区介绍:
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是全国唯一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以打造环保产业高地为目标,由最初的4平方千米发展至如今的212平方千米,产品涵盖水、声、气、固、土、仪及资源利用等7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其中水处理设备的自我配套率高达98%,国内市场占有率40%。
苏州国家环保产业园于2003年开工建设,建有A、B两个园区,A区占地378亩,总建筑面积26.46万平方米,B区占地204亩,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产业园是高新区首个国家级节能环保专业园区,也是高新区内首批国家级专业孵化器。园区已累计引进中外企业超过200家,产业涉及环保设备、环保工程、新能源、节能材料、光伏设备、信息存储高端设备研发等多个领域,园内现有产值过亿的企业近10家。
重庆市大渡口环保科技产业园成立于2014年,产业园位于建桥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4.4km2,其中,先导区面积1.5km2,分为北、南两个区域。北区重点发展环保服务业,建设环保科技产业总部基地;南区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建设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已形成完备的环保装备制造、环保科技服务、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等高成长产业创新链,在固体废物处理、水处理等环保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综合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中,三峰环保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环保产业园从园区建设运营主体来看,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建设—政府运营、政府主导建设—企业运维、企业主导建设—企业运维等多种模式。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大型综合型环保产业园多采用政府主导建设、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运营的模式。近年来,在开发区或大型工业园区内建设的环保主题“园中园”以及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园区,无论是由政府还是企业主导建设,大多采用企业化运维模式。
四、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概述
2018年8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环规财[2018]86号),首次提出“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此后,国务院办公厅、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相继发布文件,持续推进EOD入库实施。此外,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推动EOD项目的落地实施,2020年到2022年,生态环境部批准了两批共94个项目开展EOD模式试点。
省级层面上,各省也陆续开展了EOD项目省级试点。江苏省在《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2022年9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江苏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支持范围、申报条件、支持政策、申报程序、申报材料以及申报时间和方式等内容。安徽是全国首个设立省级EOD模式试点的省份,2022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重点领域以及相关支持政策。2021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四批)》,明确提出将EOD模式试点纳入山东省绿色金融项目库,予以金融扶持。2023年11月,浙江省根据《关于组织开展省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浙环函[2023]99号)的要求,开展了省内第一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工作。
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前提是实现生态环境的稳步提升,提高资源保护效率,能够充分发掘生态治理与资源保护的价值。EOD模式中,投资主体可以是是政府、企业、或多方合作等,投资主体更多元;在 EOD 模式下,政府、国企、产业开发类企业、资源经营类企业、环保类企业等参与积极性提高,PPP、专项债券、招商引资、ABO等合作模式丰富,有助于激发更灵活多元的市场活力;在资金来源方面,EOD项目资金来源更多元,可以通过将生态环保项目与生态资源开发类产业项目一体化实施,项目自身造血能力增强,政策资金更多的是引导和放大作用,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金融资金进入。目前,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深入,环境治理资金需求缺口大增,但资金来源渠道和总体投入对比仍有差距。一方面,大部分生态治理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主要靠中央转移支付或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但这种资金来源方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由于PPP、专项债券等模式融资渠道窄,纯政府付费的PPP项目已经难以入库,但公益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融资渠道窄的问题可以通过EOD模式得到有效解决,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将成为受益者。
EOD模式实现的路径机制
五、国内对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的支持政策
国家层面: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绿色制造、工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现有资金渠道,发挥节能节水环保专用装备所得税优惠政策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支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大对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产业基金,投资环保装备制造业。
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类资金政策中,包含重点支持各地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污泥处理设施、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支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医疗废弃物、废物危险废物处置基础设施;支持采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实施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支持金额原则上不超过2000万元。重点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等方向,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在2亿元以上,按照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5%给予补助,上限1亿元。
省市层面:2023年江苏省财政厅和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支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企业参与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探索,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享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政策,对获评省级优秀项目的市县予以800万元至15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奖励。2024年,江苏省昆山市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重点支持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等。支持引进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高端制造项目,对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率先打破国外垄断、国内首次示范应用的,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项目投资的30%、最高1亿元的支持。2021年,四川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行动计划》,2022—2023年,财政将投入508亿元实施634个项目。2021年,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基础设施投资4160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加10%。截至2022年,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农行、省农发行建立融资保障机制,出台财政贴息政策,两家银行2020年以来已在生态环境领域新审批贷款775亿元。
六、河南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支持政策
节能环保产业是河南省委省政府重点谋划的28条制造业产业链之一,对于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省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持续推进,河南省环保产业形成了较好产业基础,环境治理产品和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发展环保产业大有可为。但总体来看,河南省环保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薄弱、政策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抢抓环保产业发展难得机遇,培育一批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壮大一批专业化环保服务企业,对加快提升河南省环保装备和服务业规模、水平,增强经济绿色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的节能环保装备门类较为齐全,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部分领域装备和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如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企业及产品有郑锅集团的高效清洁循环流化床锅炉、生物质锅炉、余热锅炉及燃油燃气锅炉、许继集团的非晶合金变压器、南防集团特种非晶电机和稀土永磁电机等。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及产品如宇通重工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列装备、河南省机械院的固体废弃物二次利用装备、河南开源环保的水处理装备、新乡海安思的废水处理装备、平顶山中材环保的高效除尘装备、河南东大和洛阳天誉的烟气脱硫脱硝系统、商丘金蓬实业的医疗废弃物处理装备、废油泥等废旧资源循环再生装备已初具规模,并走向全国市场,形成了品牌效应。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金融机构组织开展2024年度“绿色发展领跑计划”项目征集工作,项目领域包含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项目、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等,开展绿色金融联动机制,通过产融合作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一批能效水效和资源高效利用领跑企业。郑州市《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列入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能效之星”产品目录、国家工业节水工艺技术装备目录、国家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再制造产品目录的企业,按照产品类别(同一产品的系列产品不重复奖励)给予50万元一次性的奖励。在市场开拓方面,鼓励新能源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积极参加各级展销会、博览会,按照场地租赁费、布展费的70%给予补贴,每个企业每年补贴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商城县发布《促进先进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由引导资金和基金两部分组成,年度筹集和使用规模为5000万元,其中:引导资金2000万元,基金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对象包括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企业、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生产企业、环保机械零部件精密加工企业。
七、结论
(一)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有关数据,环保装备制造业保持了年均15%以上高速增长,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环保装备制造在业企业约1.3万家,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总产值9600亿元。根据《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预测,到2025年我国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3万亿元,也就是说,在“十四五”期间,环保装备制造业的产值有望增长36.84%,将迎来一波高速发展期。
(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一方面是政策驱动。环保装备行业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环保政策的影响,政府对环保标准的提高将推动企业加大对环保装备的投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节能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不断被提高,节能环保不仅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生态文明已经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并列“五位一体”的国家政策高度。当前环保“督查高压”步入常态化,环保装备产业市场需求被逐步释放。另一方面是新市场驱动。环保装备发展的技术主攻方向是治污达标,对节约集约、资源循环利用重视不够,许多装备虽能满足严苛的环保排放要求,但耗能、耗材、资源浪费和衍生二次污染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例如,新能源产业产生的退役电池、退役光伏组件、退役风电等新兴固废的处理和利用市场所需的技术装备是巨量的,技术装备的制约瓶颈推动环保装备产业迎来机遇期。
(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技术进步明显。近几年,我国环保装备在许多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环保装备领域的专利成果数量已位居世界首位,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国产装备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在大气污染治理装备、水污染治理装备和固体废物处理装备三大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体系,部分领域(如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在整体技术水平上,我国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烟气超低排放、除尘装备等方面,我国已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和领军科研院所,技术装备水平基本高于或处于同一层级。而固废处理处置在垃圾焚烧炉装备方面,小型农村垃圾处理装备等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装备,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土壤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仪器仪表方面,技术成果开发起步较晚,整体技术水平尚不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