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锻造产业核心供给能力,推动产业“优链”
1
1.重点培育绿色低碳服务能力
围绕加强节能环保产业集成化服务能力,发展碳分离、碳捕集、低碳零碳负碳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重点培育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电池银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再生水(中水)回用、资源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清洁生产、环境监测、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领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强化产业链在服务领域优势,提质增效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修复、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碳汇、城市绿化废弃物资源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服务水平,切实提升产业服务端口的供给能力。
-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2
2.做强做优做大节能环保领域制造业
大力推动高效节能通用设备、高效节能电器及电气机械、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技术与材料等优势行业加速发展,重点推进水、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专用设备制造,加强环境监测仪器及电子设备制造深入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核心布局再制造产业。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3
3.大力强化产业链数字化、智慧化建设
深入推进5G、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链装备制造、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海绵城市建设等过程中的应用。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4
建设“工业互联网+节能”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设备运行数据上云上平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发展改革委
各区政府
5
推动建设“智慧环卫一体化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智慧化监管水平。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各区政府
6
鼓励各类主体搭建供应链管理、产品交易、仓储物流、数据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等智慧服务平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二)聚焦产业空间载体建设,推动园区“固链”
7
4.优化提升产业链分布格局
聚焦环保节能机电装备、绿色照明、检测咨询等主题,在黄埔、白云、番禺等区谋划建设一批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园和基地。谋划建设新循环经济产业园,协调土地规划,以园促招,吸纳国内外优质节能环保制造业企业。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各区政府
8
在从化、花都和增城等特色山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布局生态保护优先、旅游康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生态产业集聚区。
市林业园林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各区政府
9
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珍贵香料及药用林。依托流溪河林场、大岭山林场等国有林场,规划建设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大力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市林业园林局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各区政府
10
5.狠抓现有园区提质增效
推动广州开发区、番禺节能科技园等重点园区进一步提质增效,吸引更多节能环保和生态企业集聚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市发展改革委
各相关区政府
11
推动现有循环经济产业园完善功能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集中布局建设生物质(含餐厨)垃圾、建筑废弃物、城市绿化废弃物、废旧动力电池等固废综合处置项目及金属废物等有价固体废物再生利用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
各相关区政府
12
加强五大花卉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支持从化区建设盆栽植物和种苗繁育的国家级现代花卉产业园,支持花都区建设盆景和观赏苗木的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和省级现代花卉产业园,培育白云区现代花卉产业园,增城区鲜切花、鲜切叶和盆栽植物的花卉产业区,番禺区、南沙区观叶、盆栽植物花卉产业区。
市林业园林局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各相关区政府
(三)构筑完整企业梯队与产业链,实现“补链延链”
13
6.发展壮大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
重点支持系统集成能力强、产业链拉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在节能产业领域,打造1-2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环保产业领域,培育1家跻身全国前10的环保综合服务集团,集聚2-3家在细分领域实力雄厚、专业性强的龙头企业。在生态产业领域,培育2-5家全国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进行收购兼并,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力争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关键产品制造上实现自主可控。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委、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14
7.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培育
引导节能环保和生态产业链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参与申报国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链主”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或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市财政局
各区政府
15
8.引进一批补关键产品和技术短板的企业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趋势和广州的竞争优势,针对汽车拆解、电池回收、高效节能电机装备、育种提质等环节,重点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鼓励在穗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促进高端制造、高附加值环节布局广州。
-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四)凝聚产业链创新动能,实施科技“强链”
16
9.筑牢产业链创新能力基础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17
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通过认定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市科技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18
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共建各级各类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和联合技术中心,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协同创新网络,开展节能降碳、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技术研究,着力攻克核心储能技术和材料、固废循环利用、生态修复、预测预警预报、种质创新、林产精深加工与物流运输等关键性技术。
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各区政府
19
10.多主体联动推动产学研用
加快建立多部门、多主体联动的宏观统筹、协同创新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金等创新要素协同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向节能环保和生态产业界开放流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节能环保和生态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等。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市科技局
各区政府
20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实国家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工作要求,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五)扩展产业链应用需求,加快市场“布链”
21
11.持续开拓市场应用场景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加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大幅提升用能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发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目标的倒逼作用,探索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产生的节能量交易,引导企业积极实施节能改造项目。
市发展改革委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港务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各区政府
22
推动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一批综合能源改造工程,打造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各区政府
23
推进水质提标工程、再生水(中水)回用工程与污泥焚烧处置工程建设。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水务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各区政府
24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督导,不断加强对VOCs重点排放单位的防控措施,落实工程扬尘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市生态环境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
各区政府
25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成果集成,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试点,加强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监管。
市生态环境局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各区政府
26
12.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重点提升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生态环境局
各区政府
27
完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加快在南沙、增城、白云等区建设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地和装修垃圾分拣中心等设施。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各区政府
28
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回收网络,提升钢铁、造纸、纺织、汽车、动力电池等行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水平。
-
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供销合作总社
各区政府
29
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监管机制,加快构建以大中型转运站为核心的现代化收运体系,推动生物质(餐厨)垃圾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市生态环境局
各区政府
30
推动城市绿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再利用,改善城市绿地土壤环境。
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31
13.逐步推动产业链标准升级
鼓励各类主体以强制性标准为基础,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市市场监管局
各区政府
32
加强对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检测检验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环保设备标准制定研究,围绕“标准+认证”的路径,进一步规范装备生产制造各个环节。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各区政府
(六)营造产业链良好发展环境,打造“稳链”生态
33
14.加快建设产业链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以广州市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广州市绿色产业企业名录库为基础,探索打造集碳标签评价、绿色低碳技术展示、成果转化应用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着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转化和金融支撑服务,面向企业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
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各区政府
34
支持广州花博园、花都“花卉之都”等建设综合性花卉交易中心。大力支持“鲜花说”等本土电商品牌建设。支持“新开花谷”现代花卉电子交易平台、花卉信息港建设。大力宣传推广“穗农云”(都市农业智慧地图)公众服务系统,引导产销对接和线上服务。
市林业园林局
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各相关区政府
35
15.支持建强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支持各行业协会依据产业调查与统计工作,建立相关动态信息库。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
各区政府
36
持续扶持行业协会携手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创新研发、企业测评、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对外交流、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社会宣教等服务。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各区政府
37
支持由龙头企业牵头,研究组建节能环保和生态产业联盟,以节能环保和生态企业的共同需求为切入点,在行业规划制定、关键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各区政府
38
16.有序引导先进企业和技术产品“走出去”
鼓励本地企业先行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化运作,推动市场资源有效对接和高效整合。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39
携手产业协会,共同办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招商推介、峰会、论坛、博览会等推介活动,拓宽企业和产品输出渠道。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各区政府
40
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市场合作。
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各区政府
41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承揽境外相关工程和服务项目。
市商务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园林局
各区政府
42
17.深化绿色要素交易体系改革创新
针对部分准公益性产品或服务,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积极探索价格形成及周期性动态调整机制。
市发展改革委
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各区政府
43
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战略载体,积极引入港澳及省、市优质企业或相关机构,研究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市生态环境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相关区政府